墾丁國家公園的悲歌…

楊懿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

墾丁的海底珊瑚大約都是在農曆
3
月的月圓前後一個星期產卵。
珊瑚是很敏感的生物,要在溫度適中且乾淨的淺海才能存活和繁衍,因此珊瑚是健康海岸的指標。

--

今年4月的墾丁真是熱鬧,新聞不斷。一年一度的墾丁「春天吶喊」音樂會從47日開始,在活動的前三天就已經吸引10萬人次,創下辦理12年來的最高紀錄。熱情的年輕人擠爆墾丁大小的旅館,人聲、車聲、音樂聲,讓墾丁成為喧囂的不夜城。

在「春天吶喊」音樂會盛大舉辦同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48日至17日於海域舉辦「尋找墾丁魚明星活動」攝影比賽。比賽規則很簡單,只要參賽者在比賽期間,能在海底拍攝到超過50公分以上的石斑魚、鸚哥魚等10種指標性珊瑚礁魚類,每一種魚類可獲得1萬元獎金,最高獎金10萬元。結果,在超過100名水中攝影者、400人次以上的潛水拍攝之後,10萬元最高獎金得主竟也從缺。參賽者對墾丁海域大失所望,不知道大魚都去哪裡了?有參賽者表示,要在墾丁拍攝大魚拿獎金,可能要到生猛海鮮店 orz
--

墾丁:珊瑚天堂 or 珊瑚墳場

 

雖然如此,在418日及19日晚間,墾丁海域的珊瑚依舊紛紛產卵,並達到最高潮。尤其是角星珊瑚釋放出紅卵,染紅大海,一片喜氣洋洋。但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可能持續不了太久,因為牠們生存的環境實在險惡。5年前在龍坑擱淺的「阿瑪斯號」沉船所殘留的大量鋼板和鐵沙,正持續破壞當地珊瑚礁生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博士表示:「再不清除殘骸,20年內可能都不會有新的珊瑚礁出現」。

以上幾則有關墾丁的4月新聞,讓我不禁懷念起19864月的墾丁。那時我就讀台大動物研究所一年級,台灣生態保育風潮在台大林曜松教授、師大呂光洋教授、王穎教授、中研院劉小如教授等前輩的鼓吹之下,剛剛興起,並吸引許多年輕研究生投入野外調查。
--

何謂國家公國 . . .

在那年代,墾丁街道上沒有幾家店面,到處充滿野趣,自然景觀渾然天成,是野生動物的樂園。記得當時我曾跟著學姊在社頂觀察台灣獼猴,在墾丁牧場找小雲雀,晚上則拿著手電筒到處賞蛙。


之後隨著
76年才出現一次的哈雷彗星來到,在媒體的炒作之下,墾丁湧進大量的遊客,從此墾丁的夜晚逐漸變調,從簡陋的夜市到現在充滿異國情調的各式商店。來到墾丁的遊客心態,也從觀賞風景,變成逛街旅遊。因此水上摩托車等遊憩活動開始蓬勃發展,加上「春天吶喊」音樂會等活動的推波助瀾,墾丁儼然成為一個大遊樂場。在這種情況之下,珊瑚礁的生與死,似乎和墾丁街道上的商家與遊客完全無關!


但仔細想想,真的無關嗎?對商家而言,是遊樂場還是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生態旅遊,能帶給墾丁觀光的永續發展?對遊客而言,沒有珊瑚礁的墾丁海域,還能擁有浪漫的熱帶風情嗎?大魚不見了,珊瑚覆蓋減少了,這些都是默默承受沉船垃圾的海洋所發出的無聲的抗議。希望政府和喜愛墾丁的民眾都能重視海洋的抗議,一起想辦法協助清除沉船,還給海洋原本的風貌。也期許來到墾丁的遊客,能放慢腳步,輕聲細語和大自然對談,用心體驗真正的墾丁原貌。

──
轉載自第237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http://news.epochtimes.com.tw/6/5/30/2900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