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3.04張筱雲/慕尼黑)

該不該廣設托兒所德國吵翻天

    為了增設托兒所的新政策,近幾個星期以來,成為媒體關注的頭條新聞,德國朝野上下吵翻天,小小的家務問題被炒成國家大事,連樞機主教和總理梅克爾都出來嗆聲辯論,現在支持與反對的兩派壁壘分明。

    把三歲以下小孩送進托兒所,對許多國家婦女而言似乎很平常的事,這對德國人來說卻是文化觀念上一種反傳統的革命性改變。事情的開端是,德國人口不斷下降,出生率一年比一年低,雖然有踴躍「增產報國」的土耳其和其他國家移民撐場面,但出生率還是全世界倒數前幾名

    鼓勵生孩子 重賞「父母金」

    在緊急警報聲中,新官上任的家庭部長馮德萊(von der Leyen)女士,根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原則,首先立法通過「父母金」,有工作的父母親按照收入高低(原來薪水的百分之六十七),如果肯生孩子,且願意留在家照顧嬰兒,可犒賞他們每個月最高可領到一千八百歐元(將近八萬台幣),連續領一年,最長達十四個月

    這個法案通過後,馮德萊繼續推動廣設托兒所構想,希望2013年時數量能增加到目前的三倍(即使如此只能滿足三分之一需求),許多婦女之所以不願生孩子,是因為公立托兒所太少,根本排不到位子,名額主要是給經濟環境困難必須工作的單親爸爸或媽媽,私人褓姆太貴,私立托兒所絕無僅有,就算有,也不是普通人能付得起。

    德國政府過去一向的政策是,鼓勵家有稚齡子女的母親當全職家庭主婦,所以處處設限,社會觀念也是如此,家庭裡的男主人也認為太太留在家照顧孩子理所當然。所以,托兒所罕見,幼稚園、國小甚至中學只上半天班,也就不足以為奇。

    舊派德國人 女人守三K

    在大環境的風氣和兒童教育專家的理論壓力下,生了孩子又去上班的媽媽,多半都背負著良心道德的譴責。這種現象台灣或中國婦女或許很難理解,科技文明先進的德國,居然在某些方面如此守舊,思想觀念還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古早時代。 例如主張女人應該遵守「三K(kueche廚房,kinder孩子,kirche教堂)政策」的巴伐利亞邦總理史托伊伯,公開表示不敢茍同,德國南部的樞機主教米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了重話:「只負責生,不親自教養,那女人豈不成了生孩子的機器?」。

    提拔馮德萊當家庭部長的聯邦總理梅克爾趕緊跳出來挺馮德萊,斥責樞機主教言論不當,並強調她絕對支持增設托兒所,設法讓一百五十億歐元經費在國會過關。馮德萊本人也反駁:「這是什麼時代了嘛!還停留在十八世紀的思想」。

    梅克爾未曾生育孩子,她的看法或許說服力不強,但馮德萊以身作則有七個年幼子女,同時,又在大醫院擔任醫師,身為現代新女性家庭事業兩兼顧的完美典範,但根據統計調查,一半以上德國人不太相信她是個盡責的好母親,因為馮德萊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擔任過邦總理,是政壇上的顯赫人物,家境富裕,丈夫是教授,有足夠的錢請保母、管家和清潔婦,生再多也無所謂,至於,她能有多少時間教養子女,就令人質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