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莉颱風可說是歷年的侵台颱風中,最具傳奇性的一個了!她誕生於9月6日上午11時的宮古島附近海面,中心氣壓998百帕,受其北邊低壓槽的牽引而向東北移動。在此之前,台灣附近海域的溫度從七月底到九月初,已創下了14年來的新高-攝氏29度,水氣充足再加上高空輻散佳,非常適合熱帶氣旋的發展;而納莉生成期間,台灣附近的大氣環流變得十分複雜,種種的因素之下,使得她成為名副其實的“怪颱”! 



納莉中心穿越琉球後,北方低壓的遠離使得導引力量消失,便開始呈現滯留狀態。隨後華北的大陸冷高壓漸漸成為主導氣流,納莉開始偏西緩慢移動,強度持續增強。9月8日晚上,中央氣象局開始對台灣東北部海面發布海上颱風警報;而納莉並於翌日晚間增強為一中度颱風。

 此時,在日本東南方海面上有一“丹娜絲”颱風正向西北西方向移動,納莉受到北方高壓及丹娜絲環流所帶來的北風所影響,有偏向西南行的趨勢;10日8時,納莉南移速度極為緩慢,幾乎又呈現滯留,氣象局認為24小時之內其對台灣附近海面仍不至於構成威脅,遂解除海上警報。處於大陸高壓及太平洋高壓間鞍形場的納莉,由於高層雲系往東北移,低層雲系往西南移,兩邊相互拉扯之下,雲層鬆散而減弱為輕度颱風;另外,丹娜絲颱風的靠近,使得她被牽引轉向東南再轉東進行。11日8時,納莉東行至北緯26度、東經126.8度,在吸收了大量的水氣、重新組織雲系之後,又再度增強為中颱,並以每小時4公里的慢速,往東轉東北移動;12日2時,其中心氣壓已降至960百帕,颱風眼清晰可見,但由於丹娜絲的逐漸遠離,納莉失去了較為明顯的導引氣流,再度滯留、原地打轉。

 13日,大陸冷高壓勢力增強,因滯留太久而再次減弱為輕颱的納莉開始回馬槍向西北西移動,且速度開始加快;20時,氣象局第二度發布海上颱風警報。14日5時,納莉已到達北緯27.5度、東經125.4度,日本南方海面形成一冷心低壓,冷心低壓及大陸高壓的導引氣流,又將她帶往西南方移動,朝台灣北部前進,而中央氣象局也在15日2時針對台灣北部、東北部及東部陸地發布陸上颱風警報;20時,納莉第三度重整旗鼓,增強為中度颱風,從衛星雲圖上看,她的結構發展十分結實,足見水氣供應之足,風眼也較先前更為清晰。

 16日8時,納莉的150公里暴風圈開始接觸台灣東北部陸地,往後幾個小時,北部各地的風雨逐漸增強;21時,其中心在台北縣三貂角附近登陸,充足的水氣使得台北盆地自入夜後便大雨狂瀉。納莉在進入台灣陸地後,大陸高壓與太平洋高壓的勢力又呈現了均等的狀態,因此她的速度又變得緩慢,這使得其強度有明顯的減弱。17日5時,納莉再減弱為輕度颱風,然而雨勢卻不曾減少,龐大的降雨量又適逢大潮,讓大台北地區成為了水鄉澤國,基隆河水暴漲,沿岸等地甚至水淹達兩、三層樓高!台北市內許多精華鬧區亦無法倖免於難,相當罕見!

 17日下午,在台東東南方近海出現了一個副低壓中心,此系統與納莉相互作用之下,使得納莉的環流雨帶更為驚人;隨著納莉史無前例地南下橫掃,新竹、苗栗一帶也降下大量豪雨。18日凌晨,納莉的副中心逐漸消散,且其中心氣壓亦回升至998百帕,但因為這段時間內台灣上空仍屬於一明顯的鞍形場,這讓她一直在雲嘉南地區滯留、打轉,且能不斷吸收台灣海峽上的水氣,造成南部地區的傾盆大雨不斷,水患亦是頻傳!入夜後,北方大陸高壓開始增強而向西延伸,納莉逐漸偏西移動,23時其中心終於由台南安平出海。颱風中心停滯陸地長達50小時,實乃氣象史上之新猷!翌日17時,氣象局解除了納莉的陸上颱風警報,23時宣佈解除海上警報。

 俟納莉進入南海北部之後,其強度又略為增強,速度明顯加快至每小時19公里;20日上午,颱風中心在廣東汕尾附近登陸,造成些微災情,而香港天文台亦掛上了一號風球以戒備。21日的天氣圖上顯示,納莉已減弱為一熱帶性低氣壓,也宣告結束了她15天的長壽。

 納莉颱風的各項表現皆讓全球各氣象單位跌破眼鏡,中央氣象局的人員更是忙得人仰馬翻,從第一次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到完全解除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前後共64報!總計納莉肆虐全台造成了94人死亡、10人失蹤、265人受傷,其餘方面損失金額高達數百億元以上!此外,她還創下滯台時間最久、台北新竹嘉義最大單日降雨紀錄、由東北至西南侵台之怪異路線、四度增強減弱、警報次數最多等多項紀錄。如此氣象史上之怪颱,或許是百年僅見。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typhoonroom/typhoon/report/nari.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