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自ptt] 

作者  CCM (塵世慵懶)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報告]敏都利颱風侵台始末(2004年颱風)
時間  Sun Nov 27 20:37:46 2005

2004敏都利颱風侵台始末
敏督利(Mindulle)颱風重創台灣,本身環流及西南氣流雲系所夾帶的豪雨實為其主要的破壞力。通常而言,重創台灣的颱風之中,強風造成嚴重災情通常機會不多,常見廣泛的破壞力主要還是來自於豪雨,以及豪雨造成的洪流、淹水、土石流等後續效應。

帶來豪大雨的颱風通常要符合下列幾個條件的一項或多項:
    (1).颱風本身行進速度緩慢,影響時間長
    (2).大氣條件配合,對流旺盛水氣供應足:如「夏颱與西南氣流」或「秋颱與東北季風共伴」的形式
    (3).地形、大氣條件與颱風路徑、環流的配合條件
    (4).颱風環流誘發之強烈對流雲胞(八七水災、潭美颱風等特例)
敏都利颱風路徑圖   http://weather.unisys.com/hurricane/w_pacific/2004/MINDULLE/track.gif
    以督利颱風來說,很不幸的前三個條件都符合:
1.條件一:
      敏都利颱風一生,除了形成初期到菲律賓東方海面及在脫離台灣北部海面後往東海行進速度較快之外,影響台灣期間,速度大概都在十五公里以下,甚至多數時間是以還不到十公里的速度移動,實是肇因於該時大氣環境配置下,導引氣流並不夠強(2001年桃芝、納莉、利奇馬颱風情況雷同)
      行進緩慢的兩個關鍵時段卻是造成敏督利颱風嚴重原因所在:
      第一時段:在菲律賓東北角附近滯留的期間,強度上雖是有所減弱,但從雲圖上卻可發現中心西南方的外圍雲系隨著颱風停留的時間拉長而越見延伸,逐步涵蓋大部份南海海面,南海海面高溫產生的水氣隨著颱風外圍風場的影響下,擴大範圍後並朝向颱風中心輻合,也建立了強烈西南氣流水氣源源不絕的基礎。
      第二緩慢點,敏都利颱風登陸後到出海後的時間較長,原颱風中心在花蓮登後在台灣陸地北上時實已逐漸減弱,並同時於中部外海產生一較明顯的副中心,此副中心逐漸增強並沿台灣海峽緩慢往北移動,拉長了颱風本身在台灣影響的時間。副中心北上移動期間在海峽中發展並增強,並逐漸整合原中心在登陸後被破壞環流及風場,進一步引導西南氣流的雲系持續移向台灣,最後在颱風中心由淡水附近出海後(或者是由副中心產生取代後),整合整體環流持續朝東海前進,西南氣流的龐大雲系開始在七月二日的晚間到七月四日三天內持續襲向台灣,並降下歷來罕見的西南氣流超大豪雨,成為在納莉颱風之後另一場有名的「七二水災」。根據經濟水利署資料,「七二水災」所降下的豪雨,以南投國姓鄉九份二山166.5公厘時雨量最大,累積雨量則以高雄縣桃源鄉2,142.5公厘最高。
2.條件二
      大氣諸多條件配合。南海海域在當年梅雨季時,西南季風支援的水氣並未給予當時幾波梅雨鋒面帶來夠可觀的雨勢,似乎是代表著南海海域開始累積了一定的水氣與能量,未被適時被帶離散失。之後雖有康森及燦樹兩個颱風的生成,但因為影響時間不長,似乎對於釋放累積於南海水氣及能量的影響有限,在燦樹颱風登陸越南之後到敏都利颱風在巴士海峽滯留前,約有半個月左右期間,南海再未受其他天氣系統明顯影響,也沒任何可觀天氣系統的生成,以致總是無法產生廣泛的氣流並適時帶走海域上空積聚過多的能量與水氣。
      敏都利颱風於關島海面生成後,以偏西到西南西方向快速移動接近菲律賓東方近海時,其東方又生成了另一個婷婷颱風,並在敏都利颱風快速往西移動的同時,婷婷颱風則開始轉向北上,並迫使原本導引敏都利颱風前進的太平洋高壓斷裂並東退,使到達菲律東北方近海的敏都利颱風轉向偏向西北西到西北角度移動,並逐漸減速至略呈滯留,但此時亦發展到達到其生命史中極盛階段─125Kts四級颱風。台灣氣象局預計此颱風有極高機會影響台灣,於6281730分發布東南部海域及巴士海峽的此中度颱風的海上颱風警報,次日292330分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但是該颱風在此滯留到隔日,才開始往北偏並推進到台灣東部陸地。71日晚上22時許於花蓮市南方近處登陸,次日上午官方中心定位由淡水河出海。實際上是海峽產生的副低壓中心整合環流後,漸漸加速北上。但颱風離去後,太平洋高壓還是未大幅西伸並明顯到台灣地區,此段其間,殘餘西南氣流結合南海的雲系源源不絕由南海北部一帶進入台灣陸地,一個個對流雲胞帶來狂暴的雨勢,三天內在台灣西側山區倒下前所未見的驚人累積雨量,尤以高屏山區為最高雨量所在。
      可以說綜合各種大氣條件後,敏督利颱風在巴士海峽的滯留成為導火線,成為南海積聚水氣及能量的磁吸中心,源源不絕的被導引向颱風中心並隨著移動。最後即使在颱風中心終於北上離去後,又無其他明顯的天氣系統可以阻斷西南氣流的影響,影響時間的似無止盡的拉長,使得台灣陷於多日豪雨的嚴重災情之中。
3.條件三
      當敏督利颱風登陸前沿著東部北上時,迎風面的東部地區成為豪雨中心該是合理的結果。而假使颱風持續由東海岸北上並且移到東海時,再因氣流環境的配合而引進西南氣流時,此時就會換成西南氣流迎風面的中南部山區會降下大雨。敏督利颱風的路徑本身就是會引發豪雨的不利路徑(類似於道格颱風,但中心有穿越整個台灣陸地)加上大氣條件又適時配合,環流分別在影響東西部期間與地形的交互作用,造成登陸前先在東部造成豪雨,出海後又在西部造成豪雨及洪水。
    若是細究其路徑,加上副中心生成後對於環流的影響,敏督利颱風或可說是綜合了兩種暴雨颱風的路徑來影響台灣。中央氣象局在敏都利颱風海上警報發布後,颱風中心偏西移動來到菲律賓東北方近海會開始減速並滯留雖是預期之中,但卻因此無法確定滯留並開始加速移動的颱風中心會是較大角度轉彎沿東部海面北上,或是以較小角度轉變以類似貝蒂颱風的路徑沿西部海峽北上。而敏都利颱風卻在此時卻是以一個近似直角的詭異大轉彎,直接轉向正北朝向台灣東部直撲而來。颱風中心在東部登陸後就如同之前提到的,產生一個較明顯的副中心也在西部海峽逐漸增強後並以一偏北路徑行進,如同是另一個颱風中心在海峽沿途肆虐台灣西部陸地。  因此可以說,當初在氣象局預計中的兩種路徑算是都發生了,敏都利颱風算是結合二種路徑的方式侵襲台灣:先是東部海面北上,原中心登陸並後並逐步消散的同時,另一個中心重整再從西部海峽北上,這樣的折衷的路徑卻同時重創台灣全島東西部兩側,產生嚴重災情。
總而言之,敏督利颱風的嚴重災情表面上雖是為結合諸多不利條件的天災,但是在自然的因素外,卻也結合之前天災人禍的累積環境因素(如大地震及履次風災後的地層破碎鬆軟、嚴重水土流失,及人為的濫墾濫代、山坡地及河川地的過度開發 ,沿海地層因超抽地下水產生的地層下陷…等諸多條件),造成又一次嚴重的颱風災情。
   個人覺得,人都是不出事不檢討,而事後的檢討大家都頭頭是道,問題是解決的方案有沒有落實並持續的維護才是重點,而不要每次有了災情才又重現受災、檢討、改進、敷衍、麻痺的循環,那樣台灣永遠走不出災難的威脅,令人痛心的畫面會不斷的上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