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9 中國時報 王綽中/台北報導

    生長在資源缺乏、地狹人稠環境的中國人,長年來一直覬覦物產豐富、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亞洲華爾街日報就指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持續的擴增,加上刻苦耐勞的中國人不斷移入,讓很多俄羅斯人擔心有一天會被這個人口眾多且充滿活力的鄰國所淹沒。  

中國租戶 讓荒地變沃土

希里亞耶夫(Vladimir Shiryaev)在兩千年買下了西伯利亞烏拉爾地區的一塊幾乎就要破產的農場,當時他很憂心,這麼大一塊地他如何耕種呢?當地人要麼太老,要麼好吃懶做不願幹活。    於是希里亞耶夫開始求助於一些中國人。他把二十公頃土地租給了一名來自內蒙古、名叫孟達尼的女人牽頭的一群中國人。在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們在這片多年未耕種的土地上種了番茄和包心菜。    新租戶的勤奮讓希里亞耶夫喜出望外。他說,「他們工作特別認真,我真希望他們也能讓當地人受到感染,幹活努力一點。」當地的官員們也為之一振,開始盤算著把數百萬公頃長期閒置的土地都租給這樣的中國人。  

    但這種觀點在很多俄羅斯本地人中引起了廣泛爭議。「這些農民就像先遣登陸部隊。」留著平頭、來自反非法移民組織的激進分子維亞金斯基喜歡用軍事術語形容:「他們會先建立一個據點,然後擴展開來。我們最後可能喪失我們的領土。」

    針對希里亞耶夫農場的討論,反映了當前中俄兩國關係中存在的緊張狀態但在實際情況下,中國勞動力正幫助俄羅斯延緩這些地區的衰退,特別是在俄羅斯人煙稀少的農村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在全世界尋求能源,中國對俄羅斯龐大的油氣儲備也日益關注。但中國收購俄羅斯油田股權的努力屢屢受挫,競標參與從西伯利亞到太平洋的輸油管道工程也徒勞無獲,甚至當試圖投資一些不像能源這樣敏感的領域時,兩國間也經常摩擦不斷。

    在俄第二大城聖彼得堡,當地政界人士發起阻撓五家中國企業聯合開發價值十三億美元房地產計畫的運動。他們擔心,總面積兩百零五公頃的開發案,可能會變成一座非法移民避風的「中國城」

    在靠近中俄邊境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兩國增強貿易的努力毫無進展。十一年前莫斯科就已簽署興建跨阿穆爾河大橋的協議,但在種種干擾下,該計畫遲遲未能實施儘管北京一再要求加快步伐。    導致俄方猶豫不決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擔心一旦大門敞開,俄羅斯將面臨大量中國移民湧入。類似語言、文化和經濟差異摩擦已發生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大量合法及非法移民的進入給美國政府帶來沉重壓力。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與俄羅斯人口急劇下降的鮮明對比,俄羅斯的擔憂更加強烈。

    這種差異在俄羅斯遠東地區表現得最為明顯,俄羅斯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領土與中國接壤,而這些地區的人口卻只佔其總人口的五%,不到七百萬人而在邊界的另一邊是中國的東北三省,總人口超過一億。  

移民眾多 華文幾成母語

    數萬名中國居民跨過邊界去填補俄羅斯空曠的土地,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他們當中有些人從此定居下來,並申請了俄羅斯公民身分。據官方統計數據,目前居住在俄羅斯的中國人達到二十五萬人。一些俄羅斯研究機構表示,二二五年,中國人可能會成為遠東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主要民族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視察布拉戈維申斯克後曾表示,如果政府不能開發這個地區,用不了幾十年,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人都要以中文等外國語言為主要語言了。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月亮周圍出現暈圈就要颳風,柱子下面的基石潮濕就要下雨) 
用來比喻從事物的變化跡象可以預測其發展  

宋朝很重視科技,很多關於氣象學術的文獻。蘇洵的「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由現代的知識可以瞭解,月暈是因為高空有卷雲卷層雲冰晶,因光線折射作用所造成。當月暈出現時,表示天空出現卷雲或卷層雲,常為低氣壓來臨的前兆,所以會起風。柱下石礎潮濕時,表示空氣濕度大,空氣中水氣含量接近飽和,氣溫稍一遍低,就會有水珠凝結在木柱下的礎石上。其實現代建築磁磚、大理石地面也會出現潮濕現象,所以說「礎潤而雨」。

(Halo)

當天空中有冰晶組成的卷層雲圍繞在太陽或月亮的周圍時,偶而會出現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彩色光環圍繞在太陽或月亮的四周,呈現內紅外紫的排列,有時還會見到一些彩色或白色的光斑和光弧。這種出現光圈、光斑及光弧等光學現象統稱為「暈象」(halo phenomena)

暈是卷層雲的代表,當太陽或月亮的光線射入冰晶,光線經冰晶兩次折射,形成一道內紅外紫的光環,此光環稱日暈或月暈。一般觀測者的半徑視角為22°46°才能看到暈。

暈之具有七色(紅橙黃綠藍靛紫)光彩者乃因光線通過冰晶所產生的折射及受冰晶的反射而產生,如下圖中所示當光線從左上角點射入冰晶後,經過兩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若僅經冰晶表面一次反射,則呈現白色而非各色光。此現象如係環繞於太陽周圍之光環者,為日暈;環繞於月亮周圍之光環者,為月暈。


由於冰晶類型、冰晶方位、冰晶移動及太陽仰角等之複雜結合,有甚多種暈可能出現,且有多種已經被觀測到。最常見者為廿二度之內暈,或稱小暈(Small halo ),即視半徑(觀測員視線從日或月與光環間之夾角)22度之小暈,其內緣為暗淡之紅色,外緣則為不明顯之紫色或藍色,光環內部之天空,比之外部較為灰暗。當視半徑為46度之外暈,或稱大暈( Large halo ),其色彩較暗淡,比較少見。然而由於太陽較刺眼,致使暈的色彩不易看見,所以常被視為白色光環。 一般晴朗天氣,日暈持續不會超過半小時,如果持續超過2小時,則將是天氣轉劣的前兆月暈是在降雨期間,雨勢稍緩、短暫停雨,且適逢滿月才會出現的現象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語言百百種

印度語言中央研究院(Central Institute of Indian Languages)將於20074月起,展開全球歷來最大規模的語言調查工作,將動員至少一萬名語言和語言學專家,費時至少十年,研究印度境內多達一千六百種不同語言的型態、根源、功能和使用人口的分布情形。

據研究院副院長薩契德瓦(Rajesh Sachdeva)表示,這項耗資達28億盧比(六千四百萬美元)並涵蓋印度近一百所大學的研究工作,「將以印度境內每一村落做為基本單位」,研究項目包括各種不同語言的結構、功能、文字、歷史、文學、教育乃至用於媒體的人文使用情形等。

這是近八十年來,也是印度獨立以來,首次進行境內語言調查工作。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是在1898年由英國愛爾蘭語言學者葛利爾森(Grierson,Sir George Abraham)著手,一直到1927年才告完成。葛利爾森並因此主編「印度語言調查錄」。

但印度語言學者認為,葛利爾森的調查工作固然建立了語言學方面的若干基礎,也激發了更多對語言學的研究,但當初協助葛利爾森進行調查工作者,都是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一般勞工,並且在調查工程中也不知何故,疏漏了印度若干省份。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目前世界上使用大約六千種語言,但這些語言在各大洲分布的並不均衡,非洲和亞洲語言佔32%,美洲語言佔15%,太平洋地區語言佔18%,歐洲語言佔3%。

歷經不同文化變遷的印度,由於人口眾多,種族複雜,境內使用的語言約有四百種,如果方言也細分在內,則可達一千六百種以上。官方原規定的公用語言有十五種,但在去年因政治因素,又新增三種地方語言為公用語言,預期不久將來,目前在印度紙鈔正面標示多達十五種語言文字的名稱,將會增加為十八種。 印度以使用人口最多的印度語(Hindi)為國語,尤在地方和中下層社會通行,但政府運作及商務活動則以英文為主【中央社】

----------------------------------------------------------------------------------------

印度人口眾多,高居世界第二。根據2001年人口統計,全國人口目前已達10億零2700多萬,約佔世界總人口16%,年增長率為2.2%,惟教育普及率低,迄今文盲率仍高達40%。印度語言複雜,官方語文有15種之眾,其中
Hindi語系人口居多
,惟政府運作及商務活動則以英文為主。

人種︰

印度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不同的種族混合、遷移與交流,構成殊異的人文風情,是印度吸引世人的特質之一。印度人口已經超過10億,佔世界第二位,僅次於中國。印度境內種族複雜,最主要人種有印度原住民、印歐民族、雅利安人、蒙古人、土耳其人、伊朗…等七種。

印度原住民膚色黝黑、身材較為矮小,現在多半移居南印度一帶。
印歐民族來自西北山區,皮膚比較白。
雅利安人早期是從伊朗和裏海附近遷徙而來,分佈於印度西北及恆河平原。
蒙古人種身材較為短小,活躍在印度中部、東北高地和喜瑪拉雅山區。

語言︰

印度種族複雜,不同種族使用不同語言。長久以來印度境內異族雜居、遷移、入侵,使得同一語系又發展出各種方言,目前印度方言多達200種以上,如果細分大約可達1600種以上

在印度,官方規定的公用語言有15種,在印度發行的百元紙鈔正面,標示有這些公用語言名稱。其中北印度通行的印度語,是目前印度的國語,而英語則為準國語。其他還有:阿薩姆語(Assamese)、西孟加拉語(Bengali)、古吉拉特語(Gujarati)、卡納塔克語(Kannada)、喀什米爾語(Kashmiri)、喀拉拉語(Malayalam)、印度語 (Hindi)、奧里薩語(Oriya)、旁遮普語(Punjabi)、拉賈斯坦語(Rajastheni)、坦米爾語(Tamil)、安得拉邦語(Telugu)、烏爾都語(Urdu)。

宗教︰

印度有80%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回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祅教…等。在印度,宗教不僅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規範印度人的行為、思想、婚姻、社交和社會階級地位。

印度社會階級明顯,自古以來之種姓制度,將人民區分為尊卑貴賤之不同等級。種姓世代沿襲,相互禁止通婚,甘地領導獨立運動時曾大力破除階級觀念,惟社會積習已深,效果有限。另外印度宗教複雜,有八成國人信奉印度教外,另為回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拜火教及基督教等,宗教間排斥性高,加上種族及語言之糾葛,彼此瞭解有限,互信不足,以致常有動亂,造成社會不安。種姓階級與宗教對立,為印度社會長期以來難以解決之隱憂。

其他:

印度民風保守,穿著不宜暴露。衣著以輕便為原則,平常多著便服,進入寺廟前需脫鞋,進入回教清真寺不得穿著短褲。至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則以套裝或紗麗(Sari)為原則。
印度人慣用以右手抓食,左手處理不潔之物,故宜避免以左手與他人接觸,尤忌將左手觸摸他人頭部。

印度人午餐時間為下午 1 時至 3 時,正式晚餐約 8 時以後(餐廳於晚間 7 時半後始對外營業)。印度人口80%信奉印度教,15%信奉回教,印度教徒不食牛肉,回教徒不食豬肉,且此間因宗教理由而素食者眾多。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國鈔票大全
http://ghl99.51.net/test/cash.htm

網站裡頭有印度鈔票(盧比INR)…^^
新台幣:印度盧比= 1:1.3695 

匯率換算
  http://tw.stock.yahoo.com/d/c/ex.php

 

時代變遷中的台灣紙幣()-http://tw.epochtimes.com/bt/6/11/8/n1513945.htm 

時代變遷中的台灣紙幣()-http://tw.epochtimes.com/bt/6/11/13/n1520072.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國開發總署二○○六年人類發展報告,是綜合一國的國民收入、保健衛生和教育水平為依據。報告顯示,印度的經濟成長並沒有改善印度人民的保健水準;印度每年死於腹瀉者有45萬人,高居世界第一。

第一工商大城孟買,居民1800萬人,近半數仍住在貧民窟裡,平均每1440人共用一個抽水馬桶。報告說,在同時排名世界第五大城市的孟買,每逢雨季,缺乏排水系統的貧民窟街頭,立即成為充斥糞便的污水渠道,而當地居民的飲水僅能依靠井水、水車或其他不安全的水源。此外,平均每15戶家庭共用一個水龍頭,一天供水時間僅有兩小時。對於印度官方表示孟買地區享有安全供水的比例超過90%的說法,聯合國報告嗤之以鼻,這項數字「幾乎肯定是過於誇張了」,因為孟買地區有數以萬計的居民沒有正式戶籍,因此根本不在市政當局的統計之中。

報告又說,在首府新德里所在的德里地區,能夠享有一天二十四小時自來水供應的地區尚不及10%。報告說:「一天能有二到三小時的供水時間算是正常。」

報告指出,印度政府花在軍費的錢佔國內生產毛額的3%,但花在飲水和衛生的費用尚不及0.5%,而且在全球177個國家當中,印度用在整體衛生的費用,排名倒數第八,僅較幾內亞、剛果、緬甸、柬埔寨、亞美尼亞、塔吉克和蒲隆地好些。相對的,由於政府花在衛生保健的費用不足,印度人民必須自費掏腰包保命,因此印度人民花費的醫療費,在全球177個國家當中,排名第34位。(中央社2006/11/12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杜拜棕櫚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

伸圖 http://tw.epochtimes.com/bt/6/11/6/n1511495.htm

【大紀元2006/11/6

相信大家對杜拜的棕櫚島一定不陌生,印象中每個島均呈棕櫚樹的形狀,再由一彎月形包圍,肯定是很多人夢想中的天堂。

位於杜拜的棕櫚島是三座大型人工島嶼,目前由 Nakheel 公司承建,島上設置住宅區及度假區,因為杜拜海岸邊的大陸架廣闊,波斯灣水深相當淺,才得以進行如此大型的填海工程,從5年前為了修建三處人工棕櫚島,已經動用了數百萬噸沙子與岩石來填海,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專案,甚至太空中也能見到完整圖形。

 

最常從圖片中看到的就是「朱梅拉棕櫚島」(The Palm, Jumeira,它是由一個棕櫚樹幹形狀的主島、17個棕櫚樹葉形狀的小島以及環繞四周的環形防波堤組成。這個歷時5年、耗資140億美元打造而成的全球首個棕櫚葉形狀島嶼,將於11月迎來首批島民

而在它右側則有「世界島」的工程,它主要是由300多個小島組成,按世界地圖陸地面積形狀填海興建,一塊一塊的小島,從空中俯瞰,可清晰的辨別出五大洲的形狀及一些重要島嶼,預計將於2008年底完工。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儼然成為西方經濟的製造中心

中國商業部部長助理傅自應指出,由於勞動力低廉,中國已經成為西方經濟的製造中心,預計貿易順差問題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在今年頭三個季度中國貿易順差已經達到1109億美元,而2005年全年的順差額也只有1020億美元。傅自應透露,中國今年全年的貿易額有望達到1.7萬億美元。

在投資方面,傅自應稱2006年外國對華直接投資仍將超過600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則約為160億美元。

美聯社報道引傅自應表示,中國希望通過協調金融、貨幣以及貿易政策實現刺激國內需求,以達到平衡進出口的目標。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特別是美國歐盟近年來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明確表示不滿

美聯社報道指出,美國一直在向中國施加壓力,希望人民幣匯率上升,這樣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將會相對提高而進口到中國的外國產品價格則會相對下降

BBC中文網 2006/11/05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110000/newsid_6117900/6117958.stm


地理小常識

〈出超
vs.
入超〉

一國出口的總值大於進口總值者,稱為「出超」或「貿易順差」,

反之,稱為「入超」或「貿易逆差」。

出超: 出口>進口 (順差)

入超: 進口>出口 (逆差) 

出超可為一國累積財富,但因仰賴國外市場,此種經濟型態極易受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

貿易發展促使各國互賴程度加深,但也易因不平衡的貿易型態,導致兩國間的貿易摩擦,如日本從我國輸入一些附加價值較低的農產品,我國則從日本輸入許多精密機械設備及關鍵性零組件,這些零件經加工或裝配後對美輸出,更擴大我國對美貿易順差,引發臺灣與美、日間貿易關係的緊張。民國85年,日本占我輸入貿易總額26.9%,為我國進口最大貿易國;對美輸出貿易額占我對外輸出總額23.2%,美國為我國輸出最大貿易國,故1980年代以來,我國採取分散貿易對象,以減少對美、日貿易的過度依賴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歷史颱風—2000/11/1象神(XANGSANE)


災情:
因颱風外圍環流及鋒面雙重影響,台灣北部、東半部、恆春半島及中南部山區降下豪雨,造成台北縣汐止、台北市、基隆及宜蘭部分地區積水嚴重。全省道路多處坍方,電力、電信系統嚴重受損,近26萬戶停水。農業損失約36億。全省計64人死亡,以基隆市「建益護理之家」14人溺斃及「天道研究學院」15人溺斃最為嚴重。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

秋颱

秋颱最大特色是在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下帶來大量降雨,而
象神颱風在台灣北部﹑東北部地區所帶來的豐沛雨量即可證明。

共伴效應 /共伴環流

何謂「共伴環流」?每時台灣進入秋季,由大陸極地冷高壓環流所形成的東北季風盛行,此東北風常在北部及東北部地區帶來降雨。又當颱風(秋颱)在巴士海峽附近(恆春外海附近)時,因颱風外圍環流(反鐘向氣流)與東北季風,在台灣的東北外海附近造成合流的現象,此謂之共伴環流。簡單說,當台灣地區北部有大陸極地冷高壓窿罩,南部外海有低壓時,就易形成共伴環流。

颱風﹑秋颱及共伴環流的形成機制,以共伴環流對台灣的影響

台灣從九月開始進入秋季,大陸冷高壓環流形成,造成東北季風盛行,常為台灣北部、東北部帶來降雨,這時當颱風在巴士海峽附近形成時,颱風外圍環流會與東北季風在台灣東北部外海合流,產生共伴效應。因為颱風是一種低氣壓,當與冷高壓形成共伴時,共伴環流就會混合東北季風的冷空氣與颱風的暖空氣,產生大量水氣,加上颱風外圍環流不斷提供暖溼空氣,降雨時間也會比較長。再配合台灣東北部地形的舉升,以致形成劇烈降水,因此常會為北部、東北部地區帶來豪雨及災害。

資料來源:http://front.as.ntu.edu.tw/class/class1/class1_8907.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環保組織「鐵匠研究所」列出全球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地點: 

.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災變遺址
.俄羅斯西部--德瑟辛斯克:冷戰時期化學武器生產地,現在的化工中心
中國山西臨汾:中國煤炭工業中心 
.尚比亞--卡布韋:礦業和冶煉中心
.多明尼加--海納:電池回收和溶解使當地居民深受鉛污染
.印度--拉尼貝特:3百萬人受到制革業廢料的影響
秘魯--拉歐羅亞:礦業小城,鉛污染嚴重
吉爾吉斯--梅魯蘇:核廢料儲存城市
俄羅斯--諾利斯克:工業污染
 .俄羅斯--魯德納亞碼頭:鉛製造業中心



鐵匠研究所(Blacksmith Institute)依據污染規模、毒物種類多寡及毒性、對當地居民健康和發展的影響,從被提名的全球三百多個地點選出污染最嚴重的10個地方。被核電廠輻射污染的烏克蘭車諾比煤灰滿天飛的中國山西臨汾都榜上有名,其他大多位於俄羅斯及前蘇聯地區。
包括鉛在內的重金屬是主要的污染源,這些地點共有一千萬人受到影響。

環境與健康

鐵匠研究所特別關注環境污染可能對下一代造成的影響,1986年發生核電廠爆炸的車諾比為例,雖然發生災變的核反應爐已用水泥封起,但當地兒童罹患甲狀腺癌的人數仍然遠高於其他地區,從2002年至今已發現4000多例,其中,又以意外當年未滿14歲的兒童受害最深。

該組織主席理查德.富勒表示,環境污染不僅讓當地居民暴露在罹癌、肺部感染的風險之中,有害民眾健康,還可能使婦女產下智能不足的缺陷兒他說:「在有些地方,人均壽命幾乎與中世紀時代相同,嬰兒畸形司空見慣而不是特殊情況,兒童哮喘患病率高達90%,反應遲鈍已經成為一種地方病。在有些國家本來人均壽命就比發達富裕國家短,這些國家內的嚴重被污染地區的人們壽命更短,即使能活那麼長,也是生不如死。」

平均壽命少十年

環境污染對大人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俄羅斯德瑟辛斯克的飲水受到冷戰時期化武工廠遺毒影響,當地男性平均壽命僅42歲、女性47歲,比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平均壽命還少10年。造成環境污染的主因大多是工業開發不當。印度的拉尼貝特化工廠產生的廢水,污染人民維生的飲用水井跟農田,當地農民曾抱怨皮膚接觸到灌溉水時有刺痛感,甚至會潰爛。解決之道包括成立淨水場,以及教育民眾迴避污染地區。

  這個孩子身上的潰瘍可能是污染造成

山西臨汾"榜上有名"

山西臨汾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焦鐵工業是主要產業20032004年連續兩年,臨汾名列中國十大污染城市之首。 2005年,又因城市排污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再次上了中國政府的黑名單。 當地居民罹患支氣管炎、肺炎及肺癌的情況普遍。

BBC中文網+蘋果日報 2006/10/19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060000/newsid_6067300/6067390.s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誰殺了北極熊?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109%的速度縮小;氣溫的改變也讓地球許多野生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包括北極熊在內,因為冰層與冰層之間的距離變得太遠,北極熊已經沒有體力游得那麼遠,於是
                                           牠們開始被淹死在海中…


.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可能在2020年完全融化……
.海鷗於2000年首度現蹤北極圈;
.最近南極冰核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過去65萬年都來得高;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500人喪命;
.2005年夏天,數百個美國城市都締造史上最高溫的記錄;
.自從科學家開始測量大氣溫度至今,2005年是氣溫最高的一年;
.氣溫最高的10年都是在1990年之後發生;
.過去50年,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史上最熱的10年都發生在最近的14年,而且海洋的溫度急速上升,形成更多威力更強大的熱帶暴風和颶風。
.降雨模式的改變使得水災和旱災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升高的氣溫則也成全球傳染性疾病的爆發

這也是人類正在進行的一項慢性自殺計劃,仍不願面對真相嗎?

〈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http://www.uip.com.tw/ait/index.htm 


「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全球播映。記錄了美國前任副總統艾爾高爾在全世界各地的全球暖化巡迴演講,他在這些以幻燈片輔助的演講中,同時展現出風趣幽默以及認真嚴肅的一面,以輕鬆自然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竭盡所能向一般老百姓說明地球正面臨一場「全球性緊急狀況」,而我們必須在事情尚未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前,儘快採取行動阻止浩劫發生。 

「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中,會看到令人震驚的畫面,這些畫面造成的衝擊是無庸置疑的;高爾也發表了更驚人的數據,包括北極格陵蘭島上的冰川,在21世紀內可能融解,屆時除許多海島與海岸國家會淹沒,美國佛羅里達州會大面積沉淪,紐約、上海等重要都市也都將會被上升的海水入侵。同時,也提出大量淡水將進入北大西洋,可能使得海洋溫鹽環流受到干擾,全球有可能在快速增溫後進入數百年的小冰河期

 
    或許我們正在杞人憂天,但是高爾相信:若是現代人不願面對真相,將讓後代子孫受罪。批判現代人對於造成氣候變遷的原罪,將由後代人類來承擔。
 
片中最後指出,他相信只要政府和人民有決心,全球暖化的危機可以解除。他同時也反對經濟和環保非得處於對立的狀態。高爾認為節約能源、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與另類能源,以及研發更有效率的電器產品,一定能改善全球暖化的情形。只是美國人與全人類都必須團結一心,人民可以向政府施壓,相信這個環保運動已經開始。 

全球暖化小常識
http://www.uip.com.tw/ait/thescience.html


全球暖化對於台灣的衝擊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的估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73年至2000年的短短不到20年間成長五成。此外,根據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 2001)報告中指出,全球平均表面溫度持續升高,氣候變遷跡象已日趨顯著;若無法遏止,將嚴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而島嶼國家可能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對象。

 
    以臺灣為例,2001年聯合國第三次評估報告的預估為海水面將在21世紀末上升0.180.66公尺,影響尚弱於我國西岸人為造成地層下陷的情形。但是,近年的預估已修正為:世紀末至少上升6公尺,或更可達15~35公尺的惡劣狀況。若是上升6公尺,臺北盆地有一半會在水面下,西部嘉南平原與宜蘭羅東平原都將損失慘重。

而若是上升達1535公尺間,再加上颱風暴潮,以及頻繁豪大雨下的洪水與土石流危害,我國可居住的面積將巨幅縮減。屆時因為可耕作區域縮減,糧食生產量少,及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出現糧產不穩定狀況,我國有可能被迫在全球各地搶購糧食,或是相當多的同胞會成為環境難民被迫遷徙,而需尋求如中國大陸的協助。 

 
    高爾在演講中以能源效率提升,來強調面對真相積極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更有利提升國家競爭力。
 
     行政院近日已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法」,以期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清查的機制,並提出徵收能源稅以增加能耗者的支出,但是並未明確訂定排放基準年與減量時程。在全球正爭先恐後地進行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生產力加強與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時代,行政院所提出的策略無法根本憾動產業結構,又乏未來目標,所能發揮的效益非常的低。      可預見的是:愈晚積極面對,將愈降低國家競爭力。更且,未能將氣候變遷的演變與國家安全相聯結,也將喪失永續未來世代在臺灣生存的先機。  


氣候變遷的真相 (柳中明、劉銘龍)
轉載自2006.10.15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01500285,00.html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