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吳樹枝專題報導】
全長31公里,施工十幾年的北宜高速公路-接3號到頭城段國道5號,在政府督促及工程人員努力排除種種障礙,以及宜蘭全體縣民殷切期盼下,今年6月底前通車。
若走北宜公路從台北到宜蘭、羅東,不塞車的前提下,開車約需要兩個多鐘頭。北宜高通車後,預估只要不到一半時間就可到達,對分秒必爭文明時代的百姓,在時間上可說經濟又方便。
北宜高隧道占了全長31公里的一半以上,其中雪山隧道就占12點多公里,是世界最長的隧道工程。而且雪山隧道地質惡劣、水脈豐沛,以致工程人員吃盡苦頭,工程進度嚴重落後,少數官員因而被摘除烏紗帽,也有包商在施工中不支倒閉。但這一切的辛苦並非毫無代價,經過雪山隧道,從坪林到頭城出口,只要10分鐘時間,開車族不僅節省時間、省油,也能輕鬆的到達目的地。
問題:蘭陽人才嚴重外流
宜蘭,從古至今就因交通不便,使得有許多企業裹足不前,不管任何行業發展,都遭到嚴重的阻礙與挫折。淳樸敦厚的蘭陽子弟在謀職不易下,紛紛出外工作,導致人口嚴重外流,不少宜蘭青年還得遠赴國外跑船。
目前宜蘭仍以農業和觀光業為區域經濟的主軸,會到蘭陽休閒觀光者,大都是看上山明水秀的綺麗風光──羅東運動公園、親水公園、太平山、龜山島、北海岸,以及讓人食指大動的海鮮美食及特產。
但只有農業和觀光業並無法滿足青年人的需要,宜蘭仍是人口外流的縣市,若沒有蓬勃的工商業,人口外流的情況並無法改善。因此,不少宜蘭人都期待著北宜高通車,期望順暢的交通,能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
經濟潛力無窮
就宜蘭在地人的觀點,北宜高通車後,可能帶來六大好處,分別是:
一、原本蓬勃的無煙囪觀光產業,將更上層樓,並帶動相關的休閒、美食、旅遊事業,觀光業前景看俏。
二、原本低迷的房地產,從此鹹魚翻身,未來可能還有再大幅成長的空間。但整個景觀可能會有很大的改變,未來可看見高樓林立、別墅成群,預期人口將逐漸回流。
三、高速公路配合蘇澳商港,將會引進低污染環保高科技產業的大量進駐,宜蘭人就業機會將提高。原先出外打拚已有成就子弟可能會還鄉投資,加速各種行業的經濟發展,使年輕者就業更為容易。
四、地方特產如三星上將梨、銀柳、蔥、蒜、鴨賞及金棗等,將因觀光人口增加,銷售量可望增加。
五、高速公路通車,由於路徑轉移讓特產及店家重新洗牌,原本縱貫公路的商家,多數將走入歷史,近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往羅東、宜蘭市、蘇澳港區道路上的店家,預料會如雨後春筍般林立。
六、使用率不高,吞吐量下滑的蘇澳港,可能會恢復生氣,成為繁忙的港口。
總而言之,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不僅造就蘭陽繁榮,也是高速公路向東部的延伸邁進一大步,更是花東所有民眾未來美夢所期待的開始。◇
http://news.epochtimes.com.tw/6/5/20/28393.htm
北宜高定名「蔣渭水高速公路」
http://news.epochtimes.com.tw/6/6/15/30130.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元79年8月24日,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瞬間噴發,大量的火山灰屑如湧浪般將繁華的龐貝城瞬間淹沒,高熱的熔岩不止將驚慌來不及躲避的居民瞬間泥封,也將龐貝城深埋在4公尺的地下,停止了龐貝城的時間,在一千九百多年後的現在,龐貝城的所有事物,仍然保存著西元79年8月24日當天的模樣;記者會上開啟的孕婦受害者的塑模巨細靡遺的描述了浩劫的迅速與痛苦,也讓現場參觀民眾體驗到大自然力量的無情與巨大。
『龐貝的一天』特展開箱記者會上,主辦單位首先開啟了當年遭火山灰屑瞬間活埋的孕婦受害者的塑模。一位孕婦倒臥於地上,雙手遮著臉,在兩近兩千年之後,似乎還可以感受到她那種無助驚惶的感覺。義大利考古局人員表示,這位孕婦出土時,上半身還算完整,下半身則是已被火山灰燼吞噬,所以當時有關當局便採用灌漿方式塑模,完整呈現出孕婦生死的那一剎那,那種浩劫的迅速與痛苦,也讓民眾體驗到大自然力量的無情與巨大。
接著還開啟了龐貝城的藝術傑作「維納斯雕像」,以及人類學家模擬龐貝人頭骨而完成的「龐貝人頭像」;龐貝人的生活,在維蘇威火山的熔岩灰屑下凍結了近兩千年,現在藉著【龐貝的一天】特展,即將在台灣復甦重現龐貝的奇蹟。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6/5/2/n1305749p.htm
http://www.ntsec.gov.tw/pompeii/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紀元6月11日報導】(中央社馬尼拉十日法新電)
菲國官員說,菲律賓最活躍的布魯珊火山昨晚持續噴出大量的火山灰,令人憂心這個火山可能爆發。另外,大量噴出的火山灰也造成一人因氣喘病發作而死亡。布魯珊火山是菲國境內最活躍的火山之一。 菲律賓的火山暨地震研究所說,布魯珊火山從一千五百六十五公尺高的山頂,大量噴出一千公尺高的火山灰和蒸氣,陣雨般的火山灰降落在周遭的村落。
菲國民防部隊官員說,當地一名五十七歲的男性村民因火山灰引發氣喘病發作不治死亡。布魯珊火山的噴發從本月七日開始噴灰,一直持續到現在,火山活動有惡化的現象。
在布魯珊火山大量噴出火山灰後,菲國政府當局在稍早宣布,位於火山邊坡下方的卡西古蘭鎮為「受災」區域。
迄今,菲國政府當局對災區卡西古蘭鎮確實損害房屋的數目並未公布。卡西古蘭鎮位於菲律賓主要島嶼呂宋島的最南端。
6/11/2006 12:45:08 PM
http://www.epochtimes.com/b5/6/6/11/n1346984.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6月11日訊】(明報新聞網2006年6月11日報導)
由八國學者攜手完成的首部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紐約、都柏林、倫敦分別位居前三名,香港排名19。 新華社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美國巴克內爾大學牽頭,美、中、加、意等八國學者聯合進的報告今日在成都發表。該報告牽頭人之一的中國社會科學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博士倪鵬飛說,城市競爭力是個相對概念,是指世界各城市在發展競爭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顯現出的多快好省以及創造財富和收益的能力。
倪鵬飛說,從地區分佈上看,前20名城市中歐洲佔一半,美國佔8個,亞洲僅有2個,這與目前全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符合,歐美城市體現出了較強的綜合競爭力和明顯的競爭優勢。同時,亞洲的東京和香港經過多年的發展也進入了國際城市的第一梯隊。
該報告在建立研究框架、設計指標體系、採集客觀城市數據進計量分析的基礎上,利用75個指標對全球110個城市分別計量出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以及人才本體、企業本體、生活環境、商務環境、創新環境、社會環境以及產業綜合競爭力。
此外,從城市帶角度看,大多名列前20的城市都位於世界著名的城市群和城市帶中,例如美國紐約、費城、華盛頓和波士頓均位於美國北部城市群,歐洲的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和布魯塞爾等位於歐洲中部城市帶,香港位於珠江三角洲城市帶,可見城市群是培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國際城市的搖籃。
倪鵬飛說,研究發現,對城市競爭力的提升起決定性作用的並非產業集群,而是人才因素。人才的聚集存在乘數效應和規模效應,而人才的匯集與城市環境特別是創新環境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創新環境和生活環境這兩項指標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已經分別位於第二、三位,城市也將會因為擁有豐富的人才而獲得人力資源的規模效益,最終實現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6/11/2006 5:09:41 PM
http://www.epochtimes.com/b5/6/6/11/n1347113.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月30日,位於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噴出濃煙。這座火山當日多次噴發出濃煙和熔岩。專家稱,印尼強烈地震使近來活動頻繁的默拉皮火山加劇了活動。
5月13日,岩漿從位於印尼爪哇島的默拉皮火山流出。
當天,默拉皮火山活動加劇,當地政府已發出最高級別警報,並緊急疏散火山周邊數千居民。
http://news3.xinhuanet.com/photo/2006-05/14/content_4542941.htm
資料來源:新华网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墾丁國家公園的悲歌…
⊙楊懿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
墾丁的海底珊瑚大約都是在農曆3月的月圓前後一個星期產卵。珊瑚是很敏感的生物,要在溫度適中且乾淨的淺海才能存活和繁衍,因此珊瑚是健康海岸的指標。--
今年4月的墾丁真是熱鬧,新聞不斷。一年一度的墾丁「春天吶喊」音樂會從4月7日開始,在活動的前三天就已經吸引10萬人次,創下辦理12年來的最高紀錄。熱情的年輕人擠爆墾丁大小的旅館,人聲、車聲、音樂聲,讓墾丁成為喧囂的不夜城。
在「春天吶喊」音樂會盛大舉辦同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4月8日至17日於海域舉辦「尋找墾丁魚明星活動」攝影比賽。比賽規則很簡單,只要參賽者在比賽期間,能在海底拍攝到超過50公分以上的石斑魚、鸚哥魚等10種指標性珊瑚礁魚類,每一種魚類可獲得1萬元獎金,最高獎金10萬元。結果,在超過100名水中攝影者、400人次以上的潛水拍攝之後,10萬元最高獎金得主竟也從缺。參賽者對墾丁海域大失所望,不知道大魚都去哪裡了?有參賽者表示,要在墾丁拍攝大魚拿獎金,可能要到生猛海鮮店 orz
--
墾丁:珊瑚天堂 or 珊瑚墳場
雖然如此,在4月18日及19日晚間,墾丁海域的珊瑚依舊紛紛產卵,並達到最高潮。尤其是角星珊瑚釋放出紅卵,染紅大海,一片喜氣洋洋。但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可能持續不了太久,因為牠們生存的環境實在險惡。5年前在龍坑擱淺的「阿瑪斯號」沉船所殘留的大量鋼板和鐵沙,正持續破壞當地珊瑚礁生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博士表示:「再不清除殘骸,20年內可能都不會有新的珊瑚礁出現」。
以上幾則有關墾丁的4月新聞,讓我不禁懷念起1986年4月的墾丁。那時我就讀台大動物研究所一年級,台灣生態保育風潮在台大林曜松教授、師大呂光洋教授、王穎教授、中研院劉小如教授等前輩的鼓吹之下,剛剛興起,並吸引許多年輕研究生投入野外調查。
--
何謂國家公國 . . .
在那年代,墾丁街道上沒有幾家店面,到處充滿野趣,自然景觀渾然天成,是野生動物的樂園。記得當時我曾跟著學姊在社頂觀察台灣獼猴,在墾丁牧場找小雲雀,晚上則拿著手電筒到處賞蛙。
之後隨著76年才出現一次的哈雷彗星來到,在媒體的炒作之下,墾丁湧進大量的遊客,從此墾丁的夜晚逐漸變調,從簡陋的夜市到現在充滿異國情調的各式商店。來到墾丁的遊客心態,也從觀賞風景,變成逛街旅遊。因此水上摩托車等遊憩活動開始蓬勃發展,加上「春天吶喊」音樂會等活動的推波助瀾,墾丁儼然成為一個大遊樂場。在這種情況之下,珊瑚礁的生與死,似乎和墾丁街道上的商家與遊客完全無關!
但仔細想想,真的無關嗎?對商家而言,是遊樂場還是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生態旅遊,能帶給墾丁觀光的永續發展?對遊客而言,沒有珊瑚礁的墾丁海域,還能擁有浪漫的熱帶風情嗎?大魚不見了,珊瑚覆蓋減少了,這些都是默默承受沉船垃圾的海洋所發出的無聲的抗議。希望政府和喜愛墾丁的民眾都能重視海洋的抗議,一起想辦法協助清除沉船,還給海洋原本的風貌。也期許來到墾丁的遊客,能放慢腳步,輕聲細語和大自然對談,用心體驗真正的墾丁原貌。
──轉載自第237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http://news.epochtimes.com.tw/6/5/30/29006.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胡立宗/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五日電〕
刊登在二十六日出版的「科學」期刊上的最新氣象學研究報告指出,地球的熱帶地區在過去二十六年間已向南北兩極擴張了二百二十五公里,在本世紀內可能還會持續擴張。
雖然科學家還不清楚,熱帶擴張的原因到底為何,可能是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遷,甚至可能是因為南北極的臭氧破洞。但撰寫報告的大氣學家說,熱帶擴張已帶來直接衝擊,乾燥地區的北移造成了近年來出現在亞熱帶地區的天氣異象,例如美國西南部及歐洲地中海盆地等區的乾旱及降雨減少。
同時間,溫帶地區的平均溫度也在這二十六年間上升了攝氏零點八三度。大氣學家說,若擴張趨勢不變,非洲撒哈拉沙漠等乾旱地區會更往極區靠近,「移動幅度可能達幾百公里」。
一般地理學所定義的「熱帶」,是夾在南北緯二十三點五度回歸線中間的區域。但是在分析了一九七九到二○○五年的衛星遙測資料後,參與這次報告的氣象學家表示,熱帶已經擴張了緯度兩度 — 大約是二百二十五公里。更多氣象學家甚至認定,熱帶已經延伸到南北緯三十度附近。
除了遙測資料,報告同時引用大氣環流觀測資料及氣象觀測氣球的數據,證明熱帶的確有擴張的現象。報告指出,南北半球各有兩個環流系統,一個靠近極地、一個靠近赤道,兩個環流的交會處就是熱帶區域的南北界;在過去二十六年間,南北半球的熱帶環流系統已經分別向極地移動了緯度一度 — 也就是一百一十公里,「這個現象也同樣出現於氣象觀測氣球的資料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y/26/today-int5.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5/26】
在技術及建築人員歷時10年的努力,德國首都柏林新建的柏林中央火車站將在當地時間5月26日晚間舉行開幕典禮。這座耗資130億歐元建成的5層鋼結構玻璃建築,將作爲柏林新地標和歐洲最大火車站,選在世界盃到來之際率先對外開放,適時的方便世界各地的足球迷搭車觀賽。
新的中央火車站位於聯邦政府大樓附近,是城市最高建築物。它將成爲串聯歐洲最大的火車站,位於地上12米的東西大動脈連接法國巴黎與俄羅斯莫斯科,而地下15米的鐵軌則北起丹麥哥本哈根,南至希臘雅典。預計每天將有超過1100列火車進出,可接送30萬乘客。旅客今後搭火車造訪德國首都柏林時,將可以直接抵達市中心。
柏林的鐵路系統,跟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一樣,自19世紀以來,車站皆設在市區外圍,一直未有過中央車站,而且1961年柏林東西分治,鐵路系統隨之切斷,雖有中央火車站的構想,但也只有暫且擱置。直至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在因圍牆阻隔而荒廢的一大片土地上,柏林政府開始重建鐵路系統和中央火車站,也因此,柏林的中央火車站的竣工啓用格外有意義。
http://tw.epochtimes.com/bt/6/5/26/n1330812.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特內哥羅簡介
地理與人口:位於東南歐,面積1.3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5萬,主要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民族
政府:總理朱卡諾維奇屬社會民主黨籍,發起獨立公投
經濟:主要仰賴亞得里亞海沿岸觀光產業,人民平均月薪約250美元(約台幣8千元),失業率約30%
語言:塞爾維亞語;分離主義者稱其稍有不同的方言為「蒙特內哥羅語」
屬於前南斯拉夫以及塞蒙的蒙特尼哥羅共和國5月21日進行公投,以決定是否脫離塞蒙獨立,選舉委員會宣佈,獨立公投結果,獨立派人贏得勝利,通過脫離塞爾維亞獨立案。這意味著,歐洲將新增一個人口僅65萬的小國,也意味著原南聯盟的徹底解體。
表決結果贊成的有55.4%,反對的有44.6%,較憲法規定的55%稍高。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黑山)全民投票選舉委員會宣布,經全民公決後,通過蒙特內哥羅脫離塞蒙共和國獨立。結果未正式公布之前,大批支持獨立的人士已上街慶祝,部份人燃放煙花及向天開槍,但反對獨立的組織拒絕承認落敗,堅持要等官方公布的結果。
前南斯拉夫原由六個共和國組成,但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馬其頓及斯洛文尼亞已相繼獨立,只剩下塞爾維亞及蒙特內哥羅組成聯邦(Serbia and Montenegro)此次蒙特尼哥羅獨立公投中獲勝,也為前南斯拉夫解體過程畫下句點。
支持獨立的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總理久卡諾維奇(Milo Djukanovic),在結果公布後表示:「讓我告訴大家,人民已作出決定,蒙特內哥羅成為獨立國家,這是蒙特內哥羅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子。」
http://www.epochtimes.com/b5/6/5/22/n1326341.htm
geohis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